在”首届’桐城派文化论坛”上的讲话
方 平
2020年11月21日
各位专家学者、老师同学:
受邀参加论坛,非常荣幸,因为这是一次学习的极好机会。但让我讲话,就有点惶恐,充其量我就是个桐城文化的爱好者,读书甚少,更无研究。但是,想想桐城是自己的老家,方苞又是我们桐城桂林方氏中六房的先祖,讲话就算是为桐城派研究摇舞旗帜,呐喊助势吧。
我们中华民族正走在全面复兴的道路上,这个复兴,既是国家政治经济的复兴,也包括民族文化精神的复兴。所谓文化精神的复兴,我理解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批判,吸收和发展,使其本体得以传承,精华得以阐扬。我们决不能对本民族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更反对将传统文化说得一无是处。如果那样,我们的民族自信从何而来,我们全面复兴的动力又从何而来!
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是多元的,但儒学是其主体。桐城派就是清朝最后两百年里最大的儒家学派。
桐城派在五四運動中受到抨擊和批評,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發出了一些很激烈的言論,当时是不破不立,可以理解。但今天,我们應該冷靜對待他們的激烈言論。桐城派古文的“義法”,就是“言有物,言有序”,就是坚守道义,讲求逻辑,就是为文论事要有內容的充實和形式的美。這些不是錯誤,是精华。桐城派的力量之源还在於它創新求變的進取精神,強調“有所法而后能,有所變而後大”,始終強調一個“變”字。因此,桐城派是一個不斷開放不斷完善的系統,能夠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发展。晚清時期,世變日蹙,許多桐城派作家都主張變法圖強,反映了新興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我们桐城,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吴汝纶先生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桐城中学。百多年以来,桐城涌现了难以计数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杰出人材,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近数十年里又出了近20位两院院士。這些都是桐城派文化精神滋养浸润的體現。
我退休后,承众乡贤不弃,推我主持桐城市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工作。最近,桐城市委宣传部、安徽省电视台和我们基金会三方商定,拍摄五集电视纪录片《桐城派》,各项筹拍工作已在紧张进行,计划年内举行开机仪式。我们希望拍成一部有故事,有深度和温度,生动有趣,能吸引青年人的片子,以扩大桐城派影响,促进桐城派研究。欢迎专家学者,老师同学关注支持这一盛举,对如何拍好这部纪录片提出建议和意见。
祝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在中华复兴大业中取得辉煌成就!